守正创新,让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课程名称:天然药物化学
课程代码:111800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院系:药学与制药工程系
授课教师:李冬利
【教师简介】
李冬利,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药理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天然资源来源保健食品或功能化妆品的开发。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1项。主讲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程简介】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各类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特征、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等。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熟悉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鉴别方法;了解典型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从事天然药物的生产和研究能力,为开发研究天然产物来源活性物质奠定基础。本课程将以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为目标,采用集中讲授、案例教学、习题讨论等教学方式,并将现代网络工具如微助教等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本课程讲解中,将爱国精神、传承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动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达到教书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
【专业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与新药发现。
【课程思政目标】
1、有助于学生理解天然药物研发的专业知识及其运用,拓展科研思维、开阔学术视野;
2、增强爱国精神、传承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专业课的学习动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彰显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案例内容】
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1. 继承传统,不忘初心
1969年,屠呦呦接受任务加入了“523协作组”,她从传统中医药典籍中寻求突破,结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从中又筛选出包括青蒿在内的640种中草药抗疟方药集,最后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启发,将焦点锁定在青蒿。经过反复试验,1972年成功从黄花蒿的乙醚低温提取物中分离出有效成分青蒿素。
传统医药学是开发新药物的源泉。从传统中药中开发的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的具有自然界罕见的“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打破了传统上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有“氮原子”的认识。“过氧桥”也成为开发新一代抗疟药的一个重要活性基团。
我国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传承,传统“中医药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传承精神。
2. 团队合作,学科交叉
青蒿素的研发是团队合作的成果,除屠呦呦外,李国桥、罗泽渊、魏振兴、李英、周维善、刘旭等也都做出了贡献,涉及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有机合成、药理活性、临床试验等多个领域。
天然药物研发需要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应当培养广阔的学术视野,注重学科交叉与合作。引导学生增强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 长期探索,十年磨剑
青蒿素研发历经十余年,筛选了数万种化合物与中草药,仅屠呦呦对黄花蒿乙醚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时,就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在191号提取物中发现了青蒿素。此后,青蒿素结构鉴定的工作,也经过了6年时间。
天然药物研发需要漫长的研究与大量的工作,不仅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更需要屡败屡战的韧性坚持。
4. 忘我工作,甘于奉献
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屠呦呦曾把年仅两岁的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屠呦呦团队多名成员由于长期接触乙醚试剂,健康受到了重大的损害。屠呦呦、李国桥、岳凤先等人曾经亲身试药来验证青蒿素的效果。
老一辈科学家忘我工作、奉献牺牲的精神,正是他们科研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所在,值得后世学子永远铭记。
5.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约4.5亿人口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其中30多万因疟疾死亡。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受到疟疾的严重:Φ那榭鱿,在建国之初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决策,体现了新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土原发感染疟疾病例。2020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并于2021年6月30日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
危急关头是不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检验着一个政党到底为谁服务,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正是中国制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最深层的政治伦理,也是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
6. 加强合作, 共同“抗疫”
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全球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了“抗药性”难题。当前屠呦呦团队还在继续研究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希望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青蒿素是我国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个礼物: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解除了全球数以亿计儿童的痛苦,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通过介绍青蒿素发现、研究、开发的经典案例,使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研发的整体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天然药物研发的专业知识,拓展科研思维、开阔学术视野,而且增强爱国精神、传承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专业课的学习动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能彰显新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